被ESG“硬控”的企業們,一種新的減碳方式正在流行
企業綠色發展的道路很長,數字化、減碳只是這條漫漫長路的一個個節點,落地電子簽只是第一步。
又到年底了,這個時間段往往是各行業最忙的時候,各大上市公司忙著匯總一年來的工作,忙著做明年的預算報表。
讓人犯愁的不光是統計數據、做預算計劃,上市企業里的400多家重點公司以及同時在境內和海外上市的公司還需要披露ESG報告。
如今,ESG報告也越來越重要,企業年初制定的ESG目標完沒完成?怎么去量化完成的結果?都是問題。
提到ESG,就不得不聊聊減碳。
對于企業而言,減碳這事兒就好比手機的系統優化,你無需向每個使用者強調優化過程,但它是讓企業在市場“運行”中更流暢、更節能、更具競爭力的核心步驟,是個剛需。
前陣子剛開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把“協同推進降碳減污”列入重點任務,提出要“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目標明確了,接下來就得研究減碳這事兒接下來該怎么干,怎么去量化。
比如,對于非能源、非制造行業來說,減碳這個事兒怎么量化到業務細節中?這仍然需要仔細推敲。
12月24日,法大大與企業綠色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了《2024簽約減碳與低碳辦公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給企業實現全年ESG目標,量化辦公數字化的減碳效果,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在數字化辦公減碳這件事兒上,法大大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中旬,法大大平臺累計合同/文件簽署量突破100億份,攜手用戶共同減少超17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釋放3036平方公里森林固碳量。
那么問題來了,一家非制造、非能源的企業靠著數字化辦公能減排多少碳?
法大大與企業綠色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的這本白皮書里給出了答案。
上海匯付支付有限公司是一家持牌第三方支付平臺,業務涵蓋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銀行卡收單等多個領域。據統計,上海匯付支付有限公司一年簽署的電子合同份數約為4216萬份。依據法大大聯合企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北京綠色交易所開發的全國首個“簽約減碳”模型計算,全年碳減排約為1408.56噸二氧化碳當量。
君潤人力資源服務(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人力資源解決方案服務商,2019年采用電子簽約后,至今累計節省1600萬頁紙,累計碳減排534.56噸二氧化碳當量。
同樣位于深圳的托普思維,是一家商業服務公司,在采用電子簽署替代紙張合同簽署之后,從2022年至今共計節省2660萬頁紙,相當于碳減排888.7噸二氧化碳當量……
白皮書里提到的案例很多,這些企業大都通過采用電子簽的方式替代紙質合同,從而進一步減少了公司日常經營、業務流程中產生碳排放。
那么,這些數據是怎么來的?
這就是白皮書里的第一個亮點:“簽約減碳”計算模型。
其實早在2022年,法大大就發布了“簽約減碳”計算模型,而今年發布的白皮書中的案例,則直觀地把“簽約減碳”計算模型的價值展現了出來。正是有了這個計算模型,很多嵌入在企業業務流程中的減排被成功地量化了。
很多企業,不是沒有做ESG,而是缺乏一個有效的量化工具。比如,像電子簽名、無紙化辦公等等很多數字化工具的應用,客觀上也促進了減排。但是這部分的減碳,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展現出來。
對于很多要做ESG報告的企業來說,把這部分的減排量化,其實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事兒。
而推出“簽約減碳”計算模型的意義,其實就是給企業數字化辦公減碳“造尺子”。
有了尺子,就有了數字化辦公減碳的量化機制,有了這個機制,就能讓低碳辦公進一步普及。讓簽約減碳的價值更直觀,企業推動低碳辦公場景落地也就更有動力。
計算模型之外,今年白皮書的第二個亮點,是強調了企業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相較于財報信息披露的成熟和完善,重要上市企業的ESG信息披露,其實也還是個“新事物”。
白皮書中的數據顯示,到2024年9月底,A股共有22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的可持續發展報告/社會責任報告,其中,超過40%的公司已形成ESG治理框架,搭建了ESG制度體系,超過60%的公司識別并披露了重要性議題的分析路徑。
這些數據表明一件事兒:企業披露ESG的機制和內容,正在快速地完善。
而推動簽約減碳量進一步被量化,也是對企業ESG信息披露的一種規范和補充,使得企業ESG信息披露的維度更細節,更有說服力。
當下,很多行業中企業減碳披露其實是不完整的。一些行業數字化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個減碳的過程,但ESG信息披露不夠完整和細化。
比如,零售行業。
零售行業鏈條很長,需要簽很多合同,大多數時候是紙質合同,這部分的數字化減碳仍然是有空間的。大部分零售企業的減碳,都是聚焦在環保包裝上,以及生產運輸過程中的減碳。辦公中的減碳往往被忽視了。
另外一些企業雖然用了數字化辦公,但缺乏量化方法,信披不夠完整。
業務流程中采用電子簽,有了可量化的方法之后,這部分減碳也會被進一步重視起來,在法大大生態合作下,有了良好減碳量化機制,ESG信披可能會更完整。ESG信披越細節,越有數據做支撐,報告也就更言之有物了。
白皮書的第三個亮點是:“碳普惠”機制的探索。
報告中提到,所謂“碳普惠”機制,其實就是“一種牽引全民綠色低碳行動的機制”,面向個人、家庭和小微企業等單位,聚焦生產消費領域的碳排放,把“小散雜”特點的消費端低碳行為進行量化與管理,實現消費低端減碳的一種方式。
要想拉動“小散雜”、拉動中小企業甚至個人,要靠的不僅僅是科普推廣,更要有更多大公司、大行業的帶動。
從這個角度看,法大大對“碳普惠”的探索和嘗試,其實對低碳辦公的應用和普及很有價值。
低碳辦公的市場很大,覆蓋千行百業。理論上,這種機制的探索對于各行各業的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都有促進意義。
如今,電子簽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法大大服務超4000家行業標桿客戶,有超1/5的世界或中國500強企業使用了法大大的產品,本身就有很強的企業輻射能力。這對低碳辦公的普及,很有價值。
電子簽名也好,碳普惠機制也好,當一項產品或者一種機制能夠真正普及大眾利好大眾,這才是所謂“普惠”應有之義。
從2014年法大大成立到現在,中國電子簽行業飛速迭代和發展。
可以說,法大大成立十年以來,也是中國電子簽行業迅速成長崛起的10年,這十年里,其產品不僅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同時電子契約的社會價值也在逐步釋放,并且不斷被關注、被認可。
某種意義上,法大大迅速發展的10年,也是中國企業在數字化領域不斷進步的十年。
現代商業社會中,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某種意義上也是企業發展與進步的結果。以電子簽為起點,在“碳普惠”的機制探索下,新質生產力“減碳”,將會成為企業綠色發展的“剛需和標配”。
什么新質生產力?
其實就是用AI、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賦能的生產力。而低碳事業,本質就是由數據驅動的。
一個對于企業綠色發展的判斷是,未來企業低碳增長的意義,不亞于企業產值拉動GDP的意義。
從結果視角來看,碳中和的目標是雷打不動的,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終究是需要用數據去驅動的。因此,法大大對于“碳普惠”的探索,不僅僅是創造了一個新的低碳辦公落地的渠道,也是找到了推動企業落地低碳辦公的動力。
這樣的動力下,以電子簽約等數字經濟為代表新質生產力“減碳”,成為企業標配其實只是個時間問題。
一方面,在企業數字化發展、新質生產力“減碳”的過程中,電子簽章基礎設施的價值仍然不斷釋放。
低碳經濟也好,數字經濟也罷,在新質生產力落地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電子簽章作為低碳基礎設施和效率基礎設施的價值是不變的。這種基礎設施的價值體現在多個維度,比如降本增效,比如規避風險。
白皮書中就提到這樣一個調研數據:有77%的企業認為電子簽約能降低簽署成本;67%的企業認為能夠有效規避風險;有56%的企業認為能夠提升客戶體驗。
幫助企業降低成本、規避風險,都是在滿足企業最基礎的需求。
也就是說,企業綠色低碳增長的過程中,以法大大為代表的電子簽章,其實起到的是“水電煤”的作用。
另一方面,電子簽約行業作為企業數字化的基礎,天然就覆蓋很多新質生產力行業。
白皮書中很有意思的一個數據是,法務領域電子簽的應用場景占比竟然不是最高的。
應用場景分布的調研數據顯示,應用占比最多的場景是銷售,其次是采購與供應鏈,法務場景只占到約32%。
行業分布數據顯示,法大大平臺簽署量的行業分布主要集中在零售業、信息技術服務業、商務服務業、制造業、政府機構、金融業以及研究和試驗發展行業,合計占比達86.51%。這些領域,其實也是孵化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
培育孵化新質生產力的前提,就是企業生產、管理的數據化,這里面合同的數據化是基礎。而電子簽名最大的價值其實就是把契約關系“數據化”,這對于企業管理的數字化來說尤為重要。
企業減碳這件事兒,其實跟數字化升級、新質生產力賦能是相輔相成的。
以企業落地電子簽約為錨點推進“新質生產力減碳”,其實是“一魚三吃”。
一來夯實了數字化的基礎,能夠為更復雜的業務數字化積累經驗,二來促進辦公場景減碳,進一步量化減少碳足跡的階段成果,三來助力企業數智化升級、帶動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
往小了說,電子簽約落地帶來的低碳增長,投入小回報價值高。
往大了說,數字化關乎產業升級轉型,是關乎未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行業”。
從這個意義上看,企業落地電子簽約這事兒,其實也能助力企業數智化升級、賦能新質生產力。是很有性價比的投入。
這可能也是為什么,以法大大為代表的電子簽約平臺,能夠被各行各業廣泛認可的原因之一。
畢竟企業綠色發展的道路很長,數字化、減碳只是這條漫漫長路的一個個節點,落地電子簽,也只是第一步。
而對于很多走向新質生產力轉型的企業來說,“邁出關鍵第一步”其實反而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