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 賀
2024年“未來之城展評”中國區域賽中,
朝陽凱文學校的四支學生隊伍
以卓越的表現全員獲獎!
這是我校首次參加此次賽事,也是參賽隊伍中年齡最小的初中組學生,他們在此次賽事主題“漂浮城市”中參賽作品的設計理念贏得了專家評委的高度贊賞!
這項為期三個月的STEAM項目涵蓋了“城市論文、項目計劃書、現場答辯、模型制作”四大核心部分,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01 什么是“未來之城展評” ?
全球極具影響力的
問題驅動(PBL)+ 科創(STEAM)教育項目之一
至今已有30年歷史
基于科學和技術
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
全球3000+學校
100000+青少年參與
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知識應用能力
創新思維以及公民意識
中國29個省市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參與

朝陽凱文一向重視探索與科創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為核心目標。科創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貫通進行,未來城市設計是學校課堂教育中的內容,學生對需要創造和動手的課題在日常學習中就充滿了興趣和動力。


六年級的同學們在創想思維課程中,會探索技術和設計的奧秘,獨創自己風格的未來城市,學生們在思考未來城市的全貌后,動手把整個城市做出來。這次參加比賽可謂是激發潛力和實力熱愛。“未來之城展評”是STEM教育的賽事,朝陽凱文學子一站直達,在創意挑戰中收獲成長。
此次競賽,朝陽凱文派出4支由14名學生組成的參賽隊伍,帶著他們精心打磨的設計作品,奔赴賽場迎接挑戰。
《智聯浮城》 二等獎

《Haven》 二等獎

《Bubble City》 二等獎

《塞爾維斯》 三等獎

從設計理念的萌芽到最終方案的成型,每一步都凝聚了學生們的智慧與團隊協作,“蓑羽鶴精神”的創新與堅毅也在團隊的細節與合作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在指導教師Ivy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在整個備賽、競賽的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難忘的成長故事。
02 年齡小,智慧大
朝陽凱文的4支參賽隊伍由6-8年級學生組成,盡管面對眾多高中組乃至大學預科組的強勁對手,同學們依然憑借冷靜而自信的“大將之風”,贏得了評委的高度評價。

朝陽凱文中學創客教師Ivy老師,此次兼顧“帶隊”與“指導”教師的雙重身份,陪著學生們摸爬滾打備戰了三個月。
她告訴小編,6年級的凱文學術課堂開始TE課(技術與工程課,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的第一個學期,同學們學習使用工具和做模型的基礎。六年級是可以參加小學組別的,但我們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最終選擇參加針對7-9年級的中學組,并且有機會獲得晉級世界的資格。換句話說,我們是4人一組的6年級學生 PK 15人一組的9年級學生。
“未來之城展評”活動每年發布的主題緊密圍繞可持續發展問題,如氣候變化、新能源、無廢城市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思考當今世界面臨的挑戰。這就要求學生團隊將需要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索,并提出基于科學和工程的創新方案,聚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學生們需要像真正的工程師一樣,針對挑戰問題去調研、學習,最終提出解決方案。
要說到“項目式學習”和“創新意識”,朝陽凱文的學子可是沒有在怕的,畢竟從小學階段開始了系統“訓練”。
在“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的引導下,朝陽凱文的學生們以真實世界的問題為導向,跨越學科邊界,將語文、科學、數學、藝術等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在實踐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次參賽的14名學生敢于突破傳統,將多學科知識融合運用,在設計理念上的獨到見解與創造力,更成為比賽中的亮點。
設計理念火花四濺,
我們只用頭腦“吵架”!

作品《智聯浮城》是我校本次比賽中獲得綜合成績最高分的小組,成員們有趣的利用現在已有的可再生材料,比如夏威夷果殼、3D打印廢料、廢舊砂紙等,以及平時收集的瓶瓶罐罐來呈現設計效果,評委們對其創造力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Eleen X.
我們最大的亮點是在設計的城市中突出了綠化設施以及環保設備的概念,如:浮動太陽能板、水循環過濾網、廢物處理區等等。
此外,我們在城市中盡可能的遍布綠植,讓人們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鮮空氣的同時,促進生態平衡,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證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發展。電能綠色小汽車和無障礙通道,可以實現綠色出行。

我們希望通過對未來城市的創新設計, 讓更多的人們生活在綠色環保的城市當中, 讓科技發展促進我們的生活。比如我們可以應用垃圾轉換系統,將人們制造的生活垃圾轉換成每天所需要的能量。

還記得11月在丹麥科學家到訪朝陽凱文做學術講座時,6年級的Rocky同學就現場表示要將“電纜細菌”作為此次競賽城市設計作品《Haven》中的海床,形成完整的循環系統,從而為城市提供更加可持續的資源。他真的做到了!

Rocky W.
我們組作品中的等離子能源是讓我們自己非常以引為傲的,這個設計規避了其他能源的高污染和不穩定性,同其他能源相比非常有優勢。同時我們還利用了丹麥科學家尼爾森教授發現的電纜細菌作為產生量子質子融合后爆炸的脈沖。
此外,我們的市政廳、大劇院和博覽會都是承載反應堆或是建在反應堆之上。因為這些地方是代表城市,而反應堆正是城市賴以生存的能源生成處,所以我們把它建到了一起。

我們把很多很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筑遷建到了城市當中,比如古建筑區和外交部相鄰,因為我們認為外交需要強大的文化自信作為載體,而古建筑就是我們的文化載體。”
學生們提出的城市設計方案緊扣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通過科技與人文的融合,為未來城市的生態建設和人類福祉提供了創新的解決方案。評委們一致認為,這些作品展現了超越年齡的深度思考與創新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03 多維度考驗,全面能力展現
“未來之城展評”作為一項國際知名的STEM項目,專為希望學習如何創造改變的學生而設計,對參賽者的跨學科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參賽學生需要在三個月內完成以下四大部分:

朝陽凱文的參賽學生們在每一環節都展現了卓越的能力。他們不僅通過創新的設計贏得了認可,更通過精妙的表達與精細的模型制作讓人眼前一亮。
不僅有構想,
我們更是全能型選手!
從每一件參賽的設計作品中,都能看到朝陽凱文的學生們在平日的項目式學習(PBL)中的深厚積累。
朝陽凱文的“卷”是潛移默化的,用“耐心”與“內心”才看得到!
豐富的 Project 作業,讓“探究”成為學生們的家常便飯,自主探索變成興趣使然;
忙不完的 Team Work,鍛造了學生們的團隊協作能力,有效溝通、大膽分享;
跨學科融合,打開了學生們的思維界限,即便很嚴肅的課題,也可以讓孩子們發揮的或唯美或多元;
英文思維早已深入骨血,那都是從小學起練就的本領,筆頭還是口頭,都可以達到自然流暢,battle時更是給對手個措手不及……
學生們在參賽過程中展現出的多學科綜合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學校長期以來堅持STEM教育和實踐性學習的成果。

Vera C.
我們組給作品取名為‘Bubble City’(氣泡城市),設計亮點就是海面的氣泡結構和海底的冰山結構,露出海面的穹頂式結構將壓力分散到四周,與海面下的三角體的底座一起有效地增加穩定性。
這種設計的美學與功能是平衡的,所以其他組的同學來參觀時用‘獨樹一幟’來評價我們的模型,專家評委們也一層一層詳細地詢問了結構設計。

城市可持續發展、可再生能源、垂直農業和城市安全等方面,是我們此次設計中非常關注的點,分組答辯時,我們采用了中英文結合的問答模式來介紹這些元素,地道的英語吸引了評委們的注意,他們也特意用英語跟我們交流。

備賽中我們搜集了很多視頻,從圖書館翻閱了很多資料,對未來城市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推敲。除了制作模型,還要打磨講稿,演練分工配合……通過這次比賽,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大型項目中,組員之間的配合與堅持的重要性。”
04 No thinking,No working
對于擅長或愿意動腦動手的學生來說,成長是飛速的。
朝陽凱文學校專門為6年級至10年級的學生開設了“創想思維空間·創客課程”,是一種融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知識與技能,遵循自由開放、創新創意、探究體驗的教育理念,以實踐創造學習為主,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總體概括,就是“打開思路,突破想象”!

在創想思維課程中,朝陽凱文的教育形式是多樣的,比如頭腦風暴、小組合作,動手實踐做模型等等……還有很多課程是通過3D打印、激光切割,以及木工的工坊里面去進行的,同學們都非常享受這個動手的過程。此外,課堂中還會與AI進行對話,用AI做電影……整個課程中,同學們不斷地遇到問題,不斷思考,去克服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

拿此次參賽來說,同學們需要設想100年后的未來城市的主要街道是什么樣子,看到、聽到、聞到和感受到什么?以此為起點來展開設計,并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解決一些當今最緊迫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們必須時時刻刻都在思考。
這一套操作下來,對于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意義重大!


蓑羽鶴精神的化身
凱文價值觀的踐行者與傳播者
朝陽凱文的學生始終秉持蓑羽鶴精神,敢于探索未知,勇于面對挑戰。這種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本次比賽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此外,比賽中展現出的團隊合作、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正是朝陽凱文價值觀的最好詮釋,每一項設計都展現了他們對全球問題的關心與責任感。
小編了解到,同學們在比賽中經歷了許多困難,比如連夜趕制模型、申請特別獎項論文、各處去淘模型需要的零部件……但這些狀況都在大家的努力下化險為夷。

Eleen X.
創想思維課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科技并知曉如何在生活中合理的運用這些知識,這次與競賽的貫通讓我們每個人學會了許多前沿科技,對生活中乃至全球面臨的各種大小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這些平時看不到的點,激勵了我們想去解決問題、想去幫助他人、造福社會。我個人也突破了自己的瓶頸,能夠更勇敢地在大眾面前發言。
結束語
故事的分享雖然可以讓我們領略其中的情感與智慧,
但都不如參與者親身經歷帶來的深刻感受。
希望未來的日子里,
每一個凱文學子都能成為自己故事的主角,
去感受、去體驗、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讓回憶不止于聆聽,
而是成為真正值得銘記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