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從花園口村看黃河“生態畫卷”之美
本網鄭州訊(聞子舜 黃海濤)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奔騰而下,跨越萬里,貫穿九省區,滋養著華夏兒女,承載著千年的厚重文明。在這個寒假,我們踏上了黃河之畔的鄭州花園口風景區,以的視角,深入探尋黃河生態的蛻變之旅。
回顧歷史,花園口大決堤的慘痛記憶,如一道深深的傷痕,刻在黃河下游豫、皖、蘇等地人民的心中,成為難以磨滅的苦難印記。然而,歲月流轉,在新時代的曙光下,黃河正以嶄新的姿態,重煥生機與活力。
踏入花園口風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醒目的紅色條幅——“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十八大以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鄭州市積極響應,勇挑重擔,率先提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為黃河的新生注入了強大動力。
漫步在花園口村,眼前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曾經飽受污染、斷流之苦的黃河,如今已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地。黃河調水調沙的壯觀景象、絢麗的大河晚霞、生機勃勃的濕地公園,不僅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觀賞,更成為新媒體平臺上的“網紅”打卡地。“曬曬我們的大河美”系列圖文,在網絡上廣泛傳播,讓更多人感受到黃河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
走進花園口村的街巷,清潔能源已取代了曾經彌漫的炊煙,天然氣、煤氣灶等現代廚具一應俱全,太陽能采暖設備整齊排列,為村民帶來了便捷與溫暖。廣場上,人們的歡聲笑語,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網絡直播間里,村民們熱情地推銷著自家的農產品,展現出與時代接軌的活力;農家小院里,花卉爭奇斗艷,散發著田園詩意。黃河大堤內,八卦亭、將軍壩遺址等歷史遺跡,見證著歲月的滄桑;堤外,田園農家風光、萬畝黃河濕地等觀光休閑項目,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的樂趣。村民們依托這些資源,紛紛辦起了農家樂、漁家樂,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越來越紅火
為了讓群眾享受到更多的生態紅利,鄭州市在黃河治理保護方面下足了功夫。五年來,累計謀劃實施了黃河灘地公園、黃河博覽館等300多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超過1000億元。建成了76.5公里的沿黃復合型生態廊道,宛如一條綠色的絲帶,蜿蜒在黃河之畔。2023年,鄭州市空氣環境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的排名,較2019年提高了13個位次,黃河花園口斷面水質連續四年達到Ⅱ類標準,實現了從“水患”到“水景”的華麗轉身。
在治理過程中,鄭州市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持續開展“清四亂”專項整治行動,建成了黃河鄭州段數字化生態保護監測平臺,對黃河生態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和精準治理。自2020年以來,1800多個黃河生態環境問題全部得到有效整治。同時,堅持“三灘分治”原則,大力推進邙嶺森林生態、低灘濕地生態、中高灘休閑生態“三大生態保護”工程,生態綠化提升4.9萬畝、造林綠化2.4萬畝、修復濕地1萬余畝,為黃河筑起了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
黃河,這條奔騰不息的母親河,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正煥發出新的光彩。通過這次寒假社會實踐,我們深刻認識到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投身生態保護事業、助力黃河流域繁榮發展的決心。我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黃河必將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聞子舜 黃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