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 營造有意思、有溫度的廚房
2月21日,2024年度成都日報錦觀品牌影響力頒獎盛典在成都舉行,李錦記憑借全新打造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可持續“李”想計劃,獲得“文化煥新伙伴”榮譽。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是李錦記在成都全新打造的企業社會責任新星項目,通過邀請李錦記希望廚師進社區、進學校,教做菜、教將廚房中的“垃圾”變廢為寶,與社區公眾共同營造有溫度、有意思的廚房空間,積極踐行李錦記“共享成果、造福社會”的企業文化。目前已在四川、云南、湖北等地幫助超過500萬人次了解到“有意思的廚房”營造技巧。
圖:憑借可持續“李”想計劃,李錦記獲《成都日報》“文化煥新伙伴”榮譽
可持續廚房氛圍營造
一個是制作一日三餐的功能性空間,一個是看起來高大上離普通人很遙遠的概念。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鏈接,將“廚房”和“可持續”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普通公眾也能觸手可及的參與?去年3月,李錦記基于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在成都創新發起可持續“李”想計劃,聚焦在廚房,希望通過進入社區,場景搭建,向更多群體傳遞如何從身邊做起,踐行可持續生活理念。
圖:通過可持續“李”想計劃,李錦記希望廚師教大家營造更好吃的廚房
李錦記認為,廚房,它不應只是一個人忙碌烹飪的空間,而應是家庭成員可以共創,營造愛的地方:吃膩的一道家常菜,換個烹飪手法,變個擺盤方式,就可以煥新為一道眼前一亮的美食;使用完畢的冰冷的醬料玻璃瓶,也可以在“升級再造”的魔法加持下,成為點亮餐桌的一支花瓶,料理臺上的一盞夜燈;砧板角落中沒那么新鮮的菜葉、水果皮,和同樣被準備扔掉的塑料瓶,也可以1+1成為一瓶能清潔的環保酵素……這些,其實都是可持續生活方式在廚房中的具體實踐,也是李錦記的“李”想。
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轉變
要實現這樣的“李”想,需要先行的志愿者,而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的志愿者正是受到李錦記資助的希望廚師們——他們有的還在成都財貿職高中餐烹飪專業學習,有的早已畢業并在成都五星級酒店、高級社會餐飲工作多年,對于廚房中的可持續氛圍營造,李錦記希望廚師們既是學生,也是老師。
圖:李錦記希望廚師已成為可持續“李”想計劃的主力志愿者
“因為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我們有了走出大山,來到成都學習一門技術的機會,曾經的我們是被幫助的對象。如今,我們也想幫助他人。”李錦記希望廚師賀家林介紹,自從去年大家加入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后,了解到了如何打造有溫度的、可持續的廚房,也對李錦記“造福社會、共享成果”的核心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慢慢也養成了“撿垃圾”的習慣,從上課訓練的廚房開始:看見喝完的飲料塑料瓶會撿起來洗干凈,食品雕刻課練習用的邊角料也會收集起來,做成環保酵素就澆花、清潔。另一方面,已在餐飲一線工作的李錦記希望廚師們,也會在平時搜集用完的醬料玻璃瓶,后續用于每一場社區活動中,或教居民制作花瓶、燈籠,或教小學生制作夜燈、生態瓶,讓閑置的、冰冷的玻璃瓶有了價值,有了溫度。
圖:通過可持續“李”想計劃,李錦記希望廚師教大家營造更好看的廚房
“廚房,承載了中國人的一日三餐,它應該是可持續的、有溫度和煙火氣的。”李錦記中國企業事務總監賴潔珊女士介紹,廚房文化是中華優秀飲食文化中重要的一環,這次能夠獲頒“文化煥新伙伴”榮譽,是對李錦記的認可,也鼓勵著李錦記未來繼續聚焦文化,讓廚房煥新更好吃、更好玩、更好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通過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通過李錦記希望廚師的每一次志愿服務,讓“有意思有溫度的廚房”不僅是計劃和“李”想,更是每家可見的美好。
-完-
李錦記簡介:
李錦記是國際知名的醬料品牌。1888年,李錦裳先生在廣東省南水創辦李錦記。經過137年的發展,李錦記已從一個只生產蠔油和蝦醬的小作坊發展成擁有300多款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跨國企業。
李錦記總部設于中國香港,并在中國新會、黃埔和濟寧、美國洛杉磯及馬來西亞吉隆坡設立生產基地,在全球擁有近6,000名員工,是一家具有全球網絡的跨國公司。
李錦記恪守“100-1=0”的品質管理理念,秉承質量百分百堅持,提供選料上乘、味道醇正、安全健康的高品質中式醬料,一直深受各方贊譽和信賴,近年榮膺各大國際盛會和賽事的餐飲供應企業,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2023年杭州亞運會等。此外重大榮譽包括:2018年,李錦記新會生產基地榮獲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頒發“國家綠色工廠”稱號;2020年,李錦記新會生產基地成為全球發酵食品行業第一家獲“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LEED)”鉑金認證的企業;2022年,李錦記“蠔油制作技藝”入選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4年,李錦記被認定為第一批“廣東老字號”。
如欲垂詢,敬請聯系李錦記中國
更多資訊,敬請查詢企業網站:搜索引擎搜索“李錦記中國”即可進入,同時可查詢李錦記中國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