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行業亂象觸目驚心,誰來守護我們的健康?
用桔梗冒充西洋參,用桑枝代替黃芪,從藥廠回收藥渣二次加工成“正品”藥材銷售,用染色、硫磺熏蒸等手段為仿冒品“化妝”……2024年3月15日,全國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素有“中華藥都”之稱的安徽亳州的一系列中藥材網售騙局被揭露。
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市監局在2023年聯合行動中查處了一批假冒“長白山人參”和“雁蕩山鐵皮石斛”的產品,涉及虛假產地標簽和非法添加增重劑等添加物。這些案例表明,中藥行業的信任危機已蔓延至整個產業鏈……
亂象叢生:從原料到成品,質量造假、非法添加屢禁不止
這場波及全國的“中藥造假風暴”背后,揭露了中藥行業全流程監管混亂的傷疤。部分藥材甚至從種植環節便埋下隱患。
在安徽亳州等主產區,為縮短生長周期,有人冒險采用激素催熟技術種植黃芪、人參等藥材。實驗室檢測顯示,速生黃芪的黃芪甲苷含量僅為野生藥材的15%?。青海省中醫院制劑中心主任李海霖指出,“濫用化肥、農藥的道地藥材種植亂象,直接導致原料質量失控。”
行業的亂象,還帶動了制假造假工藝的“升級”。市面上已經出現了“模制造假”、“刀刻造型”、“染色漂白”等完善的工藝鏈。不法商家全然不顧質量造假可能帶來的藥量不足、降低療效以及雜質帶來的毒副作用問題,將其流向市場。
流通環節的盲區,也被不法商家所利用。中小藥商通過偽造第三方檢測機構的CMA認證報告,將農殘超標藥材包裝成“道地藥材”,以此輕而易舉地進入銷售渠道。
亂象之下:同根相連的中藥飲片首當其沖
中藥飲片與中藥材行業有著密切地關聯,從管理意義上解釋,中藥飲片即根據調配或制劑的需要,對經產地加工的凈藥材進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成品,是受中藥行業質量影響最大的產業。
首先,中藥飲片產業鏈的“小散亂”格局為亂象提供了溫床。眾多小規模企業和作坊,生產條件簡陋,管理混亂,為了降低成本,不惜在原料采購、生產加工環節偷工減料。
其次,質量標準與技術滯后。比如,部分中藥飲片的質量標準不夠完善,一些企業仍沿用傳統落后的生產技術,也無法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同一藥材在不同地區的炮制方法差異巨大,尤其是炮制工藝和有效成分檢測缺乏統一規范,甚至出現“一藥多標”的混亂局面。
更關鍵的是,監管標準尚未完全規范。不同地區的監管力度和標準存在差異,使得一些違規企業得以在監管縫隙中生存。
此前,山東省發布的藥品監督抽檢結果中,共核查確認不合格藥品436批,其中不合格中藥飲片420批,占所檢出不合格藥品的96%,不合格中藥飲片中也不乏知名藥企的產品,不合格項目主要為性狀、總灰分、雜質等指標。
破局之路:重構行業信任,消費教育和行業規范的雙向奔赴
近年來,中藥飲片及其炮制技術作為中醫藥文化的精髓,逐漸得到國家政策大力支持,通過鼓勵和引導行業內優質龍頭企業的健康發展,進一步帶動整體行業市場環境的規范化,保護上游中藥材資源,鼓勵中藥產業現代化,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同時,隨著GMP認證的強制化、飲片包裝管理的逐步推行、國家炮制標準的逐步完善等措施的實施,行業整體的發展不斷規范。《藥品管理法》和《中醫藥法》分別對藥品質量、生產流通,制定符合中藥特色的標準提供了基礎性法律支撐。《中藥標準管理專門規定》(2024年)作為法規配套文件,明確了中藥材、飲片、配方顆粒等分類標準要求。
但是即便如此,仍有不法分子為追求利潤鋌而走險,因此,消費者在購買中藥飲片產品時仍然需要提高警惕,不貪圖“小便宜”、不盲目選擇“好看”的中藥材或飲片,要選擇有標識標簽、有溯源體系、有明確生產廠家信息的產品。
結語:守護中藥,需要全社會的力量
從造假案到行業溯源,暴露出的問題不僅關乎飲片質量,更折射出整個中藥行業的系統性危機。正如安徽省中藥材商會會長康茂強所言:“中藥行業的信譽重建,需要企業自律、監管發力、消費者覺醒的三重合力。”
唯有如此,才能讓中醫藥在現代社會真正成為健康的守護者,而非隱患的源頭。
消費者行動指南
- 選擇有溯源標識、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
- 警惕“低價陷阱”和過度美觀的藥材;
- 購藥時索要票據,發現問題及時舉報。
**注:本文旨在揭露行業亂象,呼吁行業自律與消費者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