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巾幗榜樣走進三新領域宣講,年糕媽媽等亮相分享
在家庭與工作中如何找到女性自我價值?傳承文化的同時怎樣創新產業、實現共富?面對接二連三的困難又何以重拾希望?
3月18日,在藝術味和科技感兼備的杭州藝創小鎮,由省婦聯主辦、杭州市婦聯承辦的2025年浙江省巾幗榜樣走進“三新領域”首場宣講活動啟幕,7位來自“三新領域”的優秀女性走上臺,用各自不同的奮斗故事,給出了精彩的回答。
(浙江省三八紅旗手、杭州智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丹陽現場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省婦聯供圖。)
首個登臺的浙江省三八紅旗手、杭州智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丹陽是育兒自媒體“年糕媽媽”公號創始人。很難想象眼前自信干練的她,也曾深陷產后情緒低谷。2014年,生下老大“年糕”后,激素變化、身體創傷、帶娃的艱辛還有父親疾病的復發,都讓李丹陽喘不過氣來。拯救她的是一個無意之舉——醫學專業畢業的她,撰寫育兒文章并順手分享到了寶媽群,解決了很多寶媽的難題,大獲歡迎,也讓她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并由此創立了“年糕媽媽”公號,踏上了創業之路。如今,李丹陽公司已有300多名員工,大多都是寶媽。“一個人的優秀不會因為生娃而改變。事實證明,產后復工的女同事往往更加努力、更加出色。”李丹陽說。11年來,“年糕媽媽”不僅幫助越來越多寶媽勇敢追求事業、成就自己,也致力于幫助困境兒童,僅2018年啟動的“繪本微光”項目,已累計幫助全國2萬多名孩子看上了好書。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核桃加工技藝”傳承人陳潔在傳承技藝同時也努力促共富。省婦聯供圖。)
樓宇承載建功夢,山野亦有追夢人。講臺大屏視頻中,四瓣仁緊緊連在一起的山核桃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是有著祝愿家庭團圓美好寓意的臨安“團圓仁”,要經過12次篩選、18道手工工藝才能做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核桃加工技藝”傳承人陳潔的故事,也和這顆小小的山核桃密不可分。2016年,陳潔開始拿起小錘子跟前輩學習技藝,每天從早到晚,手指不知道被敲腫了多少次,最終成功敲出了完整“團圓仁”。在傳承外,陳潔還積極通過電商直播、開發山核桃衍生文創產品、打造巾幗共富工坊等,帶動臨安山核桃產業迭代升級,讓“團圓”四季常在,開啟大山共富路。“無論是身有殘疾的人士,還是60歲以上的老人,只要手抓得起榔頭,我們就能夠傳授她這一份技藝。”陳潔說,目前,已培養出非遺手敲技藝人300余人,每年帶動就業200多人,幫助村民人均年增收8萬余元。
一身藍色制服,外賣女騎手黃曉琴上臺還有些緊張。家庭變故又負債百萬,父親去世、孩子尚幼,命運對她似乎格外不公,“但幸運的是,在這座充滿溫情的杭州城里,我感受到了如同家人般的溫暖與關懷。”她的講述滿是希望和力量。5年前成為外賣員起,風吹日曬就成了黃曉琴的日常,但她不怕辛苦,不僅不斷提升自己,邊送外賣邊考取學歷證書,獲得全國首屆外賣配送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冠軍,還努力把溫暖傳遞給更多人。她帶教出了近千名騎手,其中還有很多聽障騎手。去年12月,在當地婦聯支持下,她還創辦了藍玫瑰公益社會組織,為新就業群體中的女性搭建關愛平臺。“我們在幫助別人同時,自己收獲了成長,內心也特別滿足。”黃曉琴說。
(外賣女騎手黃曉琴在臺上講述自己的奮斗故事。省婦聯供圖。)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女性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這次宣講,激勵人心的女性故事還有很多。科技工作者姬海鷹帶領特效制作團隊,穿梭光影世界,打造視聽盛宴,用專業與熱情成就一段段行業佳話;“杭漂”知識主播張卉,一路轉型攀登還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女性新媒體創業者;返鄉創業的臨安姑娘羅云妍,帶著她以針為筆、彩線為墨的鄉村繡娘隊伍,為鄉村振興注入傳統文化魅力;還有東哥東姐義警隊的4000余名志愿者,在交通樞紐杭州東站累計開展1.7萬場服務,將“她力量”融入城市文明……
“她們的故事都展現了每位女性都有無限的潛力和可能,激勵我們在新征程中繼續拼搏,哪怕再平凡的崗位也能發光發彩。”杭州轉塘街道何家埠社區婦聯主席何亞娟在臺下聽得認真,格外受鼓舞。
首場宣講結束了,但宣講活動的大幕才正式拉開。現場成立了浙江省紅船女兒“三新領域”宣講團,由25名來自全省各地“三新領域”的優秀女性組成。接下來,省婦聯將持續組織巾幗榜樣力量赴各地,面向“三新領域”不同人群開展分眾化、對象化宣講,通過講好婦女矢志奮斗、逐夢拼搏的真情故事,帶領全省婦女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新征程上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文/潮新聞 記者 王璐怡 通訊員 鄭培丹 朱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