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背后的意義
當我們談論食物時,我們真正想說什么?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食物有不同的聯想和理解。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關于野生動物的故事:“果子貍”。也許大多數人都知道果子貍是由2003年的非典引起的。當時,蒙面果子貍被懷疑是SARS病毒的病因之一。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一直在想,為什么麝香貓在中國如此受歡迎?
由于意見不一,我們不能確定答案。其中,我們聽到的批評最多,社會各界的評判也更多。
我不認為這是我們文章的范圍。在這里,我只是想從心理學的角度做一些思考。
我第一次見到果子貍是在2013年的新西蘭。
那是午夜,果子貍躺在樹上,被手電筒照亮,他的眼睛會反射光線,這樣人們就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下落。午夜是果子貍的早餐時間。他們開始尋找食物。
在新西蘭,蒙面果子貍被認為是有害生物。它們一方面天敵少,繁殖迅速;另一方面經常吃水果和樹葉,對自然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甚至破壞建筑物的骨架。因此,當地政府將鼓勵人們獵殺果子貍。
而且,由于果子貍皮價格高,有人把它當成生意:捕殺后,果子貍皮被用來做手套或襪子,甚至是暖床。
只是很少聽到新西蘭人吃果子貍。
當我知道這一點時,我試圖了解新西蘭華人的理解和想法。
大多數在新西蘭郊區或山區生活了一段時間的中國人對果子貍非常了解,他們經常獵殺果子貍,有時是為了獲取果子貍的皮毛,有時只是厭倦了周圍樹木和果樹的破壞。
有趣的是,在中國有一些人對吃果子貍很感興趣。雖然他們在新西蘭很容易得到果子貍,但他們已經對吃果子貍失去了興趣。
為什么?
大多數和我談過這個話題的中國人都在新西蘭住了兩年或不到。
那么是什么讓他們改變了飲食偏好呢?是因為教育還是道德自律?
我想他們大多數人都不是中年人。這是一個不容易改變的人生階段。
所以,我認為,這可能是一個燈塔,給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食物背后的心理意義是什么。
西方國家和文化起源于游牧;東方國家和文化起源于農耕;最初生活方式的差異構成了精神狀態、飲食、文化和飲食失調差異的基礎。
在新西蘭,人們喜歡打獵。經槍支安全檢查合格后,方可領取槍支許可證,并進行調查。
當新西蘭人決定獵殺果子貍時,他們把它當作害蟲,從而釋放了他們的攻擊欲望,獲得了控制感。這是他們在大自然中感到安全的能力的一部分。
農耕文化提倡春耕秋果。穩定而有規律的生活給我們很大的安全感,同時也抑制了我們進攻的欲望。
在過去,種地通常意味著看天氣和吃東西。對季節的依賴會失去一部分控制感,減少生理和安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