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打造新的發展優勢
建設新的發展方式的本質特征是實現高度的自力更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中優勢資源,大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揭牌”體制機制,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要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近年來,在一些科技領域,中國正在由“跟隨”向“平行”和“引領”轉變。科技創新的原始成果不斷涌現。科技發展正處于由數量積累向質量積累、由點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跨越階段。
在“十四五”期間和更長的時期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
一是創新驅動,優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創造經濟發展新優勢。
構建新的發展格局,需要把生產、流通、消費聯系起來,實現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新供給經濟學認為,新的供給將自動創造新的需求。一旦供給周期進入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產能過剩和生產過剩不僅會導致原投入要素的報酬無法收回,也會導致大量生產要素得不到充分利用。此時,需要實施相應措施,引導各類供給要素向新的供給領域轉移,促進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提高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適應性是實現高水平供需平衡的基礎。在創新創業時代,科技創新創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創新驅動主要是通過科技創新和創業實現高質量供給,提高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適應性,刺激內需旺盛的市場,從而塑造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二是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實力,完善和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塑造科技創新發展新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納入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范疇,這意味著,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不僅是生產的內在關系,而且是整個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基本經濟制度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新形勢下,要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形成有利于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擎作用的制度保障。這是塑造科技創新發展新優勢的關鍵。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一些關鍵核心技術被他人控制,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是實現國家戰略科技實力的途徑。新形勢下,要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塑造科技發展新優勢。
進一步研究分析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與社會主義所有制、分配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邏輯關系,通過制度建設,確保創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中的核心地位。
三是打造優質科技創新載體,支持創新型中小微型企業成長為創新的重要發源地,塑造創新型中小微型企業發展新優勢。
近年來,一些領先的科技創新載體已成為聚集高新技術、創新創業企業、科技金融資源的平臺,創新創業氛圍濃厚,創新創業活躍,科技創新產業化取得豐碩成果。
以科技創新載體帶動創業發展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內容,是突破經濟穩定、轉變發展動力的關鍵。其中,創新型中小微型企業是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擴大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仍面臨著創新能力有待增強、創業環境有待優化、服務體系有待完善、融資渠道有待拓寬等問題。塑造創新型企業發展優勢,必須破解創新型中小微型企業發展中的痛點和難點,通過科技創新載體支撐創新型中小微型企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對科技創新載體的服務功能和中小微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大的角度看,要構建以優質科技創新載體為核心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提高創新資源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