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芯片”遇障礙, 中國種業醞釀怎樣的變局?
種子"問題今年引起了廣泛關注。根據政府工作報告,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是種子和可耕地。一些代表提出了相關建議和法案。農業和農村事務部長唐仁建表示,他正在與有關部門合作,研究和制定種子產業轉型行動計劃,以期在大約10年內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種業的新趨勢是什么?
當局詳細解釋種子危機在哪里是"危險的
唐仁建說,在"有沒有生存"的問題上,國內的種子是可以滿足的。例如,水稻和小麥這兩種最基本的配給品,都完全使用自己的育種品種。外資企業僅占中國種子市場份額的3%左右,進口種子僅占全國種子消費量的0.1%。
同時,他承認在"優質、優質"方面存在差距,例如玉米、大豆單產仍相對較低,不到世界先進水平的60%,蔬菜中的甜椒和耐番茄種子是從國外進口的,此外,生豬飼料轉化率和奶牛產奶量僅為國際先進水平的80%左右,還有白羽肉雞,主要依靠進口。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湖南省委副主席李云才十多年來一直根植于農村。去年,他建議打破種子壟斷、技術壟斷、資本壟斷和市場價格壟斷。今年,他繼續提出"打破種業良性競爭"的建議。
根據他的研究,他列舉了種子行業的一些突出問題:
種源卡在脖子上",雖然我國主要農作物的種子大多是"自產"的,但玉米、馬鈴薯等種子部分依賴進口,高端品種的蔬菜種子以進口為主,品種同質化現象嚴重,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基因編輯技術的大部分原始專利是由國外控制的。
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不夠,農業種質資源普查不全面,保存和保護薄弱,共享機制不順暢。
產業集中度低,多、小、分散、弱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科研與市場之間存在著"兩皮"問題,如科研與市場脫節、品種檢驗與市場嚴重脫節、事業單位與企業研究"政策分離"等問題。
種業管理跟不上,個別縣、市的種業管理處于無組織、無機構、無專人的"三空"狀態,形成了管理真空,人才流失嚴重,努力工作與工資不相匹配,高校畢業生"不想入,不能留"的現象。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登海說,目前中國有7200多家有執照的種子企業,真正有創新能力的種子企業不多,一些種子企業稍微改變了改良品種的特性,被認為是一個新品種,市場上出現了嚴重的種子同質化育種現象。現在新品種的企業投放市場,憂心忡忡。李登海說。
兩會有哪些突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湖南省委副主席王國海說,隨著扶持種業發展政策的加快出臺,種業的科技成果將加快研發,保護品種創新、規范品種同質化問題將成為種業發展的主題,國家種業創新體系將基本建立,種子產業將產生一批"無形冠軍"。
南凡基地",被稱為"南凡硅谷",引人注目。據了解,南方繁殖基地依靠海南特有的光熱資源,可以將農作物的繁殖周期從1/3縮短到1/2。每年,全國29個省700多個農業科研機構、高校和種子企業的7000多名科技人員到南方繁殖,全國70%以上的農作物新品種在南方繁育。
海南南凡管理局副局長郭濤說,他將在規劃建設的6028畝南凡科技城的基礎上,建設國家種子產業創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