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診治流程,提升診療效率,為千萬腦卒中患者“保駕護航”
近年來,中國已成為腦卒中終生風險最高和疾病負擔最重的國家。《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9)》數據顯示,我國40歲及以上腦卒中人數達1?318萬,每年新發腦卒中患者240萬且呈年輕化趨勢,每5個人中約有2個人罹患腦卒中,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腦卒中。
2021年4月2~4日,為落實“減少百萬新發殘疾工程”,貫徹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進一步加強腦卒中診療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要求,由中國腦血管病專科聯盟辦公室主辦,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承辦的“腦卒中防治適宜技術培訓班”在哈爾濱市召開,旨在推廣規范診療行為,培養腦卒中救治人才,提高疾病防治管理水平,從而推動中國腦卒中防治事業的發展。
作為該培訓項目的參與方,美敦力相關負責人表示:“美敦力非常榮幸能夠參與該培訓項目。作為全球領先的醫療科技公司,美敦力長期積極投身健康中國建設,通過為醫生提供腦卒中治療理念及操作技巧方面的專業培訓,切實提高醫務人員的腦卒中管理水平與救治能力,增加卒中療法的可及性,為挽救卒中患者的生命保駕護航。”
防治任務艱巨,診療水平亟待提高
腦卒中又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中出血性卒中約占15%,缺血性卒中占85%左右,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及高經濟負擔的特點。
腦卒中兇險,但也并非“卒不及防”,腦卒中可防可治!高危人群對腦卒中不了解、不重視、不干預,甚至突然發病也無法正確識別,才是導致腦卒中發病后無法得到及時救治的根本原因。腦卒中的最常見癥狀為一側臉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無力,猝然昏撲、不省人事,其他癥狀包括突然一側臉部、手臂、腿麻木或發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神志迷茫、言語不清、視物模糊等。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三病房段淑榮主任表示:“一旦發現自己或他人有上述突發癥狀,應高度懷疑腦卒中,并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及時送至附近有腦卒中救治能力的醫院,而不是留在家里自行觀察,更不能反復找親朋好友協商,貽誤最佳的救治時機。急性期腦卒中的診療關鍵在于盡早識別、快速轉運、盡快救治,隨著更多綠色通道和救治網絡的不斷建立,腦卒中的診療流程將更加優化,患者將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優的治療方案,腦卒中致殘率和死亡率勢必顯著降低。”
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革新,腦卒中的診療策略不斷優化,中國腦卒中管理水平已得到顯著提高,但仍不可掉以輕心,需要持續地提升診療水平,完善規范急救治療體系。
“腦卒中領域人才培養是提升我國腦卒中防治水平的關鍵,通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能夠提高相關人員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從而規范診療行為,提高救治能力。”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薄紅表示。
把握“黃金治療時間窗”,構建卒中綠色通道
救治腦卒中患者,是一場與死神爭分奪秒的較量。腦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腦卒中,發病后的黃金救治時間窗只有幾個小時,其中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的“黃金時間窗”為發生后的4.5個小時內,取栓治療的“黃金時間窗”是24個小時內。
“若錯過黃金時間窗,腦組織可能出現不可逆損傷,導致患者嚴重殘疾或死亡,因此腦卒中的高效診療尤其重要。腦卒中綠色通道就是針對這一類疾病的,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快速有效的治療,挽救患者的生命,意義非常重大。”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史懷璋強調。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省內率先成立了獨立了卒中病房,并融合多學科資源,成立了卒中綠色通道,該通道對腦卒中患者施行院前急救-急診搶救-急診手術-術后康復一體化工作流程,使患者在腦卒中“黃金時間窗”內完成搶救治療。
與此同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揮帶頭作用,在區域卒中救治網絡搭建中起到積極作用。自2017年與黑龍江省總工會簽署“醫療合作框架協議”以來,根據區域醫療資源結構布局和職工群眾的健康需求,按照業務相關、優勢互補、雙向選擇、持續發展的要求,不斷健全分級診療制度,建立職工群眾基層醫院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診療模式,逐步構建起權責明確、功能清晰、運轉高效、職工群眾受益的醫療合作關系,穩步提高醫療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推進區域醫療資源共享,為當地腦卒中患者爭取到了更多寶貴的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