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優健康甄選的益生菌比進口好在哪?
早在2022年下半年,益生菌就已被列入《新型冠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當時李蘭娟院士就明確提出: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可以預防繼發感染。
今年兩會期間,陳衛院士提出的建議是“深化我國益生菌科學研究水平,持續開展益生菌科普教育”。這種對國產益生菌的關切是非常迫切的。
普通老百姓或許不知道,曾幾何時,國產益生菌比原創藥還難?
你可能會說,這有什么難的,不就是發酵嘛、酸奶不就是嗎?
那難點到底在哪里?
自研益生菌比原創藥還難
益生菌產業鏈可分為上下游兩部分:上游是研發,下游是生產。上游的起點是新菌種的發現和分離,主要圍繞益生菌原料的培育、益生菌研發、專利申請、產品技術解決方案等環節緊密相關。技術要求難度大、投入資金大,所以行業壁壘是非常高的。
這跟醫藥產業有點類似,如果知道新藥的分子結構,全球至少一半的國家都能合成生產藥品。找新藥分子是最花時間和金錢的,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益生菌來說,同樣的道理。從菌株篩選,到功效測評,再通過臨床試驗,到最后的專利獲批,哪個環節出問題,意味著新菌種研發功虧一簣,又要推倒重來。
華優健康甄選來自華大的優質益生菌,華大在益生菌研發這件事上,整整走了15年。
從體上看,我國益生菌相關的產業大部分布局在下游的生產端,主要應用在乳制品及其他發酵食品上。而作為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上游,益生菌菌株研發和菌粉生產長期把持在外資公司手中,并對我國的益生菌產業形成壟斷。
以前業內有個笑話,說如果哪天我國發酵菌種被停止進口了,國內可能連一杯酸奶都喝不到。
為了巔覆這個“笑話”,華大做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
基因科技讓營養更精準
華大立足于基因科技,擁有龐大20000多株菌數據庫資源的優勢,專注于中國人腸道微生態研究,幫助國人更好地構建平衡的體內微生態。
中國人幾千年來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與外國人迥然不同,中國國民的腸道微生物結構,未必適合西方進口的益生菌菌株。
如果不能匹配,花高價吃國外的益生菌產品,不但無法發揮作用,甚至還可能導致本身腸道內的菌群失去活性,出現消化不良、胃腸道功能紊亂等負面作用。
中國人的腸道,還是需要中國的益生菌來守護。
(國家基因庫航拍圖)
15年打破國外菌株壟斷
15年,見證了我們中國益生菌品牌是如何打破國外壟斷的歷程:
1999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美國啟動,華大跟隨時代的風口順勢而上,在北京成立研究中心。
2007年,深圳華大研究院成立,自此,華大在人體腸道微生態領域一騎絕塵,從最初的跟隨,到逐步超越。
如今,華大在專業領域已經為當之無愧的引領者,而且超大型的30萬平米的國際總部基地正在建設中,并獲得國家政府大力支持。
經過15年的探索、研發,華大在菌株分離和復配技術上,搭建出了精準營養的矩陣。
針對三大板塊:營養失衡、代謝紊亂、免疫低下,為不同需求的群體,提供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從菌株庫數據分析、篩選、專利復配,到研發生產,以及健康管理服務,實現從源頭到終端的一站式解決。
中國人就要吃中國的益生菌
華大在科研方面一直非常嚴謹,除了產品上市之前的反復監測之外,最近,我們還做了一項市場反饋測試。
通過線上線下渠道招募了4270名有便秘困擾的志愿者,參與腸道益生菌的體驗活動,將4270名志愿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食用華大的益生菌,另一組服用市場上兩款某品牌益生菌,持續14天。
人群測試的數據統計顯示:
食用華大益生菌的群體,75%排便次數改善,而另外品牌的只有46.7%排便次數改善,還沒有過半。食用華大的益生菌后感覺有一定改善的高達95.6%,而另外的品牌少了將近20個百分點。
所以,不要一味覺得進口的菌要比國內的菌好,其實不然。國外的人和國內的人種不同、基因不同、飲食結構不同、氣候不同等各方面的原因會導致菌種基因不同,如果中國人服用一些進口的菌,就好像外來物種入侵我們人體,很可能不安全。最安全效果最好還是國產菌。
回到剛開始那句話:中國人的腸道,由中國益生菌守護!
(華優健康益生菌家族)
(華優健康體驗中心終端展示)